NBA新赛季开始一个月后,科比将在赛季结束后退役的消息引起了洛杉矶湖人队的高度关注。 但毕竟现场座位有限,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,大多数球迷也不可能远渡重洋亲眼见证传奇的终结。 视频直播已成为球迷与运动员之间最亲密的接触渠道。
在中国,NBA比赛的转播权主要由腾讯和央视掌控。 央视拥有电视频道的转播权,而腾讯则拥有网络频道的转播权。 今年1月,腾讯与NBA签署协议。 该协议是NBA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数字媒体合作,五年总金额达5亿美元。 要知道,上赛季NBA网络转播权还在新浪手中时,每年的转播费仅为2000万美元。 2010年,新浪与NBA的协议金额仅为每年700万美元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体育比赛和体育消费的热情越来越高,体育赛事的转播成本也不断上升。
体育赛事直播的传统盈利模式依赖于免费转播+播前广告+冠名广告。 比赛休息期间还将添加一些品牌植入元素。 基本上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广告收入。 腾讯接手后,在新赛季伊始就推出了付费观看模式。 收费标准为会员每月30元,3个月88元,12个月298元。 当然,腾讯也不敢贸然尝试将所有游戏直播设置为付费观看。 每天都会有免费直播游戏和付费才能观看的游戏组合。
腾讯推出的付费观看服务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粉丝的激烈争论。 有球迷认为,NBA比赛转播权被腾讯获得后,直播体验得到了很大改善。 游戏的清晰度、流畅度和丰富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 然而,更多人对腾讯的会员付费体系表示不满。 抱着怀疑的态度,经过多年的免费电视和网络直播的经验,腾讯的付费服务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粉丝的认可。
在国外,体育赛事的付费观看模式早已成熟,各类体育赛事直播都需要付费观看。 以今年最热门的“世纪之战”为例,帕奎奥与梅威瑟的拳击冠军争夺战。 付费电视收入预计在2.7亿至3.6亿美元之间新浪没有英超转播了,门票收入达到7200万美元,海外电视转播费用为3500万美元。 全美各地酒吧的闭路电视转播费用为1300万美元,加上各种商业赞助和周边产品,这场比赛的费用接近5亿美元。 但在中国,看这场比赛是不花钱的。 国内观众可以免费获得这样的直播观看体验。
当然,国内也有不少平台希望引入付费观看模式。 2007年,天盛以5000万美元的高价拿下2007年至2010年三个英超赛季中国大陆的直播权。 还采用全额付费转播模式,仅在其运营的数字付费频道“欧洲足球频道”上独家转播英超联赛,不向任何开鲁电视台分发版权。 观众单月点播英超联赛的费用为88元,观看整个赛季的费用为1880元。 由于高昂的点播费用和不成熟的直播服务新浪没有英超转播了,天盛三年的运营不仅没有为自己培养固定的忠实观众,还培养了粉丝对付费频道的仇恨。 三年后,天盛宣布破产,成为付费电视运营的先驱。
这些年来,国内的体育观众呈指数级增长新浪没有英超转播了,消费能力也增强了不少。 然而,付费观看体育赛事直播的习惯仍然没有养成。 数据显示,我国体育产业仅占GDP的0.6%,人均体育消费仅为27美元,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/7。 从免费到付费需要长期的投入,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。 付费观看体育赛事仍然缺乏空间。 如今腾讯买下了NBA的五年版权,并不指望第一年就能收回成本。 很多事情都需要一步步去做。 腾讯正在做的是通过打造少量优质付费赛事来打造“优质体育赛事观看体验”。 “需要付费”的理念被更多观众接受。
粉丝还没准备好,腾讯也没有准备好。 付费的前提是提供优质的赛事观看体验。 目前,腾讯体育向付费用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单独付费直播场次、1080P直播画面、多种视角切换选项、赛后独家赛事精彩片段等。 但仍有不少服务难以满足付费要求: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加入其平台,腾讯在免费直播中安排了最优秀的解说团队。 相反,付费直播则很难实现平衡; 在多次切换视角时,游戏的进度无法保持一致,使得这个功能毫无用处。 腾讯仓促推出会员制度,提供给会员的服务很难让会员满意。 这只是利用版权。
将支付模式在中国成功实施的困难归咎于环境本身似乎不公平。 肥沃的土壤也需要合适的种子。 随着各种体育赛事越来越商业化,直播版权也会越来越贵。 为了收回成本,付费观看体育赛事肯定会是未来的一大趋势。 但如果太急功近利,就会拿版权来说服诸侯。 最终的结果对于粉丝和平台来说都是不理想的。